第(3/3)页 海姆连连点头,略带遗憾的说道:“可惜我急着赶回美国处理一些事情,否则我真想跟你一起去上海。对了,这是我的私人名片,等你有时间了,我希望好好向你请教一下……” 海姆说着,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张名片,认真的交到李源手上。 这也可以? 冯婉看得目瞪口呆,她一直刻意引导话题,就是希望能让李源和海姆成为朋友,本来以为没机会了,没想到李源装神弄鬼的一番话,居然让两人的关系直接从认识跳到了密友。 是的,在此之前,李源和海姆甚至不能称作朋友。 冯婉可不像她表现出来的那么笨,实际上她对美国文化充满了解,她很清楚美国人——特别是犹太人,虽然看上去对每个人都很热情,但那不过是交际礼仪罢了,他们在交友方面非常慎重,私人联系方式——通常指家庭电话,是绝不会轻易透露的。 …… 李源和海姆的关系迅速拉近,话题也渐渐发散。 聊到中国经济,海姆感慨道:“我第一次来中国还是二十年前,当时是和我的叔叔一起来的,我们去了长城,还去了紫禁城(Forbidden-City)。那时的中国,就像紫禁城一样,到处都是禁令,我们出行时甚至有士兵随同……后来就不一样了,因为工作关系,我最近几年经常来中国,每一次来都有新的发现,就拿机场来说,前两年才开始修建的T2航站楼,现在已经快要完工了,这种建设速度简直快的可怕……” 海姆越说越快,李源渐渐跟不上他的语速,不得不打断他:“我很好奇,中国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?” 海姆想了一下,答道:“猫毯。” “毛毯?”沈竹音好奇的问,“什么毛毯?” “毛毯,”海姆拿起桌上的水杯,比划了一下,“一种酒。” “你说的是茅台吧?”李源试探的问。 “对,猫——台。” 海姆努力捋直舌头,尽管如此,他的发音依旧让人感到好笑。 当然,没有人笑话他。 “茅台很不错。”海姆陶醉的说道:“第一次从中国回美国的时候,机组成员送给我叔叔一瓶,我后来偷偷尝过一点,味道真的很棒……” 坐飞机送茅台?这种事李源这个中国人都不知道。 “以前是这样的。”冯婉说道,“以前乘坐中航的国际航班的旅客,都能获赠一瓶茅台,不过八十年代末就取消了。” 海姆抱怨道:“很好的做法,为什么要取消?” “没办法,茅台产量太低了,而且它的价格太贵了。” 李源一边解释,一边冲冯婉使了个眼色。 冯婉点点头,说了声失礼,起身离开,不一会儿,拎着两瓶茅台回来了。 “这是送给我的?”海姆惊讶的问。 “是的,”李源笑道:“希望这会让你的旅程更愉快。” 第(3/3)页